返回

五代:这个小国太能打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154章 大吴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南唐的建立者徐知诰,在篡了南吴的帝位之后,改名李昇。他自称是唐宪宗第四子李恪的四世孙,以唐室后裔自居。所以呢,李昇以“唐”作为国号。

    虽然大家都知道,李昇实际上跟李唐宗室一根毛的关系都没有,但唐朝遗留的影响力实在太大,居然就被李昇给“李代桃僵”确立了下来。

    而吴国的国号,最早是唐昭宗所封。所以,钱弘佐称帝,也应该继承的是唐朝的法统。

    他拒绝承认朱温篡唐以来的所有伪朝,认为他们都是谋朝篡位者。

    尤其是徐知诰,背弃徐温的养育之恩,冒姓为李,可谓不忠不孝。

    自汉起,阴阳学家邹衍的朝代五德学说开始兴盛。王莽篡汉后为了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,采用了刘向父子的五行相生说。

    认为隋是火德,唐则为土德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钱弘佐若想要继承唐朝的法统,就得是金德。因为五行中,土生金,朝代名就得五行属金。

    裴坚直接反对吴、越这两个国号,给了钱弘佐两个备选名:齐、宋。

    这两个国号都是从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国号中挑选的,都是比较知名和一度比较强大的,这么多诸侯国中,只有齐、宋是五行属金德。

    西周时,宋地在中原。以宋为国号除非认南朝宋为祖,但刘裕祖上是徐州人,跟祖籍杭州的老钱家八竿子都算不成一个祖宗。

    更何况,刘裕的宋享国才59年,老钱家自钱镠受唐昭宗封为吴王起,已历50年。

    选“宋”为国号,简直是给自己触霉头。虽然以“宋”为国号,似乎有点让赵大无路可走的恶趣味,但于法统有害无益,想想便作罢了。

    裴坚仍据理力争,坚持五德循环之说。裴坚人如其名,其人刚正不阿,甚至有点固执己见,是以虽然位居宰相,人缘并不好。

    钱弘佐意已决,“五德之说,等一统天下后,自有大儒为我辩经。”

    自己是按礼法伦序继承的钱元瓘的王位,按礼法应当继续沿用“吴”这个国号。

    六月初二,钱弘佐即帝位,国号仍为吴,以建业为应天府、西都。改西府杭州为顺天府、东都,并撤销越州东府的称号。

    “山呼!”

    “吾皇万岁万万岁!”

    与当年刚刚继位为吴越国王不同,钱弘佐那时候是有着几分胆怯与不安的。毕竟那时候还是少年,对于未来还不够自信。

    如今,登基为帝,看着脚下匍匐的群臣。心中所想,却是绝然不同。

    继位已来,忍辱负重,东征西讨,终于打下了好大一片天下,登基之后,更要以一统天下为己任。

    他要终结那个原本会出现的“大送”,避免再现靖康耻那样的悲剧。相信将来史书之上,必定有他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    “来一遭人世间,我登基为皇帝,定要有一番故事让后人看。”钱弘佐暗暗想道。

    十月,钱弘佐再次亲征,至应天府驻跸,分东西两路大军北伐。

    东路,以陶安同率领长江水师,再入邗沟,攻打扬州。

    西路,以朱虎臣军为主力,至芜湖渡江,进攻长江北岸。

    又派遣林仁肇,水路并进,逆流而上,攻打鄂州,以阻止武昌军水师南下增援。

    都说中国的统一战争,自北向南打比较便捷,自南向北打比较困难。

    但到了李璟这样日薄西山的境地,就谈不上了难不难了。由于没有水师守护长江,整个长江到处都是漏洞,朱虎臣轻松渡过了长江,到达和州(今和县)。

    和州的西面二百里就是庐州,但是中间有大别山脉的余脉阻隔,要走过去麻烦,而且中途还有个巢县拦在山谷的关隘处,是个易守难攻的所在。

    朱虎臣以猛虎扑兔之势迅速拿下和州,就在李璟君臣以为他会进攻庐州时,朱虎臣虚晃一枪,大军往东去了。

    原来他竟是要与东路军汇合!

    陶安同正攻打扬州,扬州是南唐的东都,城防坚固、人口众多,并不易攻取。

    但这回遇上的却都是熟人,在扬州的东都留守是齐王李景达,副留守是冯延鲁。

    两人都是吴军的手下败将。

    李景达当年被打得钻山林,差点饿死在福建的武夷山区,好不容易跑回了南唐,现在又让他留守扬州,忐忑的心情可想而知。

    而冯延鲁也一样,当年凭借一番骚操作,使得南唐军在建州的水西大败,回国后本该被砍脑袋,结果是他兄长冯延巳以辞相为代价保住了他性命。

    这两个人作为扬州的主将,士气能高得起来就奇了怪了。

    陶安同派人用八牛弩把劝降信射到城里去,希望他们俩能识时务,开城投降,也免得造成生灵涂炭。

    李景达觉得很害怕,便让冯延鲁出城作为使者,出使大吴,渡江至建业拜见钱弘佐。

    冯延鲁经历过了事之后,似乎变得更加稳重了,不卑不亢道:“外臣拜见吴国主。”

    钱弘佐假装怒道:

第154章 大吴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